从微信的“一意孤行”,说到国内环境中矛盾的人与事

这篇文章是在使用Mac微信时,同样缺少一些功能,有感而发。

原本公开课当天就想写,因为一些原因一拖再拖,导致今天在使用Mac版微信时,终于憋不住了。

在2019的微信公开课当天晚上,我在V站(V2EX)回复了很多人关于今年的微信公开课,在文末有图。

为什么创业产品如果不听用户反馈,却很容易死,或者很优秀就被抄袭;

已经有很大体量的产品却一意孤行,想怎样就怎样,想抄袭就抄袭,而且还活的好好的?

或者这是国内大环境里的一大特色吧。

14亿人憾不动张小龙,除非是白底黑字。

14亿人憾不动微信,这是张小龙的微信。

原标题:聊聊2019微信公开课的想法与感受

文章开头的抄袭大家都知道,14年初的足记、脸萌,腾讯很快就加入了这个功能在自己的产品里,之后这类创业公司似乎就杳无音信了。

最近国内很火的“一起来捉妖”,无疑就是抄袭Google 仅仅可以在国外玩的Pokemon Go。

腾讯的抄袭在这里先不展开,重点说说微信。

从2019微信公开课说起

每天有5亿人教张小龙做微信。

总之按照他在演讲中的逻辑,微信做与不做,都是他一个人的“自由”,换言之,都是产品经理的自由。

说得更严重一点,就是个人意志。

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中,有几次提到微信做产品的“反常”,不按套路出牌,一句话概括就是,成功了,说什么都对。

不禁问几个问题

那么,因为一直看微信的视力下降去看眼病的年轻人的医药费,腾讯承担吗?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腾讯真正做到了吗?

微信倾听用户需求了吗

按照一个正常的产品逻辑,倾听用户需求做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也不能一概的全按照用户的想法来。

小米手机的miui以及手机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参与其中。

几乎在不少有关产品的书中以及教程中,收集用户反馈以及进行用户调研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过是不是一句话,你朋友家人都在用,爱用不用?

我之前参与same的内测时,经常会提到希望增加夜间模式,但直到我去面试的时候以及目前在整改的这段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加入夜间模式,以及省流量模式。

有时我觉得创业公司的产品就是靠流量吃饭的,所以一直不加入,至今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没有夜间模式-微博超话

最近的一条微信官方超话微博被不少国内媒体相继报道,为什么微信没有夜间模式。

不少评论说,那为什么不关闭(王者荣耀)的夜间服务器?(还是要吃饭的啊。)

整理了一下被频繁引用的回答图:

最后,这个还是被官方删了,若不删否则也是会关闭评论,也是国内环境的特点之一[1],也有人说这是公关鸡汤文。

今天,超话发布了视频可添加音乐的功能。

微信超话链接:

微信超话-新浪微博超话社区

相应微博文章链接:

腾讯解释为什么微信没有夜间模式:不忍心占用你的夜晚时间(IT之家)

微信回应“没有夜间模式”,网友:错怪你了(南方都市报)

万象 | 微信回应″没有夜间模式″,网友:错怪你了(中国青年报)

我到现在为止,iOS端使用的依然是6.7.4版本,Android因为可以随意后退,使用的是最新的7.0.3版本。

总之做与不做,我个人觉得,所有对于在公开课上所说的功能的解释,都是借口,尽管有一些听起来还是有道理的。

用户想要的,微信什么都不做,反而做的是思维的跃进。

不做基本需求,作出超前的东西。

认可了还行:

做出了微信公众平台,让很多人靠写文章一举成名,刷关注量、洗稿成了一段时间内当红的热点,

做出了小程序,连接上下线,之后百度美团纷纷效仿做小程序,我们称之为“为创业者有了新的盈利平台”……

或许是公司自己为了吃饭的美梦吧,恰好有做产品意志力很强的团队,给做了出来。

不任何的话,就例如老罗的TNT,除了在演示之时状态栏是Mac系统,最后也因为资金链问题而无法供货出货。

还记得之前看到Android版QQ招募体验官,当时就有人说,提不提有什么用,产品经理说不做不还是不做。

一个坐拥10亿DAU的产品,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除了一定需要服从不可抗力,剩下的就是个人意志了。

这真的是一个权力的游戏。

关于Telegram

总有人拿它和TG比

说到微信就不得不说在中国不算很小众但却是很小众的应用Telegram,里面活跃着很多的个人频道、群聊。

由于是开源的私聊端到端加密软件,所以很多人都在 GitHub上提出自己的PR建议以及翻译包。

微信不可能开源,更不可能听用户的建议。

TG为什么好用

由于不是安利和科普贴,所以就不说如何下载、安装了。

重点:端到端加密(私聊)、自由的表情、可自己添加网路、发送多图时

其他平台上的TG

可以在Telegram手机版里发现的功能,在电脑端里基本都可以找到。

反观微信,却仅仅只有最基础的添加联系人的功能、查看收藏的功能,并没有一些移动端微信的功能,例如给联系人添加标签、朋友圈不过这也与微信以及Mac端的产品定位有关——办公。

我看了微信公开课的当晚,V站上我的回复

这是我在V站上的回复,当天晚上我仅仅看了一小时,在此留存一下,但也不清楚为什么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用户的回复,即使我认真回复了几乎所有人。

那么,微信的人都在干什么呢?

由于目前还没有加入腾讯微信事业部,所以他们在做什么并不得而知。

可以优化的很好的基础功能,不做;

夜间模式,不做;

滑动切换语音进度,不做;

取消200M文件大小传送限制,不做……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是在做微信8.0,还是在做微信AI?

让我们再回到之前的报道。

说不希望伤眼睛,和开着吃鸡(刺激战场)以及王者荣耀服务器,本身就是矛盾的;

说不希望伤眼睛,和微信界面7.0的一片白色,本身就是矛盾的。

说完了微信,再来说说字节跳动张一鸣。

他有一篇文章我非常的喜欢:说说优秀年轻人的5个特质,现在还保存在我的印象笔记里。

张一鸣的创业七年,现在看他的矛盾的演讲

说到这里就不禁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张一鸣的演讲稿:

创业7年,张一鸣回应一切:“我们务实而浪漫,不是App工厂”

因为这个问题我也在V站发过贴,详见: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创业成功的人,都非常喜欢说一些“看似好听”但现实总是不符合“逻辑”的话?

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天我看到咱们 HR 写的招聘 PM 的 JD,特别生气。有一条写着:有五年以上互联网产品经验,具有日活千万量级以上的产品规划和产品迭代实施经验。我跟这个 HR 说,按照这个要求,陈林、张楠,我们公司一大批 PM,一个都进不来,连我自己都进不来。别说千万 DAU 产品了,他们加入前,连百万,甚至十万 DAU 的产品也没做过。

很多同事加入我们公司的时候并没有光鲜的背景或者很好的履历,公司的产品经理,有设计背景的、运营背景的,还有代码写不好的工程师转岗的。也许有人倾向于招背景光鲜的男神女神,但咱们更爱朴素的“小鲜肉”。我们招人一直秉承的观念,是找到最合适的人,特质是不是真正契合,关注人的基本面。**学校、相关经历、title 都没那么重要。**写这样的 JD 很容易,本质上是偷懒,要发现人的特质才是困难的。

其中有一个评论非常的实在,是说:

不吹牛逼,就拿不到下一轮的融资。

最后的结果就是创业失败。

谁都害怕失败,却因为大环境的恶劣,要说一些虚伪的假话,他们本人创业的目的是达到了, 本人很有钱了,财大气粗的他们导致在招人的时候看的依然是学历,导致很多人拼了命的无法加入,尤其是去年18年末的互联网寒冬[2]

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这个词。

现在,说真话,反而却不现实。

再后面,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马云,“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了阿里”,于是后来者纷纷效仿。

做产品、说话前后矛盾的其他人

锤子科技罗永浩,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黑他,很早前就在知乎看过一个他说话前后打脸的合集,因为需要和市场现状妥协。

不仅仅是PM,连HR也一样

现在很多招聘的职位,最外层写的本科,1年以下或者是经验不限学历不限,可是点开后查看详细的JD(职位介绍),却需要1年以上甚至是3年以上XXX产品经验。

群里问两位产品,一位叫我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另一位表示HR可能手滑了吧,但几乎各个HR都手滑,就真的手滑了吗?

这么做仅仅是留给求职者的是更多的无奈与纠结。

创业的产品经理以及用户功能和需求们

在这不禁想聊一聊创业的产品经理们,从以上的腾讯以及字节跳动创始人,不禁让我想到了最近参与的一次“Google的WTM”大会,观众席中有一个人说:

Google说的都对,是吧

记得之前去某社交软件公司面试,他们也经常喝核心用户进行访谈,因为我经常在用户群里提要夜间模式以及省流量模式,运营总监说,原来那就是你啊。

我们也有做一些用户访谈,但我们都相信创始人的做法。


本篇文章同步发表于:

个人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可能会发布与其他平台。

欢迎留言互动。


  1. 还有,我们互联网用户会转发,会截图,会传播。 ↩︎

  2. 其实“互联网寒冬”的论调年年都有。 ↩︎

 wechat
产品北里,讲述产品和人性、涉及设计、技术和运营的公众号。
你们的赞赏是我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