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但脆弱的我,最终还是输给了陌生人的舆论、输给了自己的盲目。
今天是从上海回到南京的当晚,我在房间的床上打下这些字。
“我走的太急了”
二房东这样对我说,说走就走?
直属领导说,上海这么难。我知道其中的含义。
一位异性朋友说,我都震惊了:昨天来今天回。
可能是担心政策吧。
我心想。
令人担心的疫情
在来上海的路上,便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返乡人员需要核酸证明”,我的朋友提醒了我,要不要到上海之后再回南京。
后来,我见到了她,但出于我对她人的“尊重”,一直没有拥抱她,当然也不敢这么做。
我就和她吃了个火锅,边走边聊天,于是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起床时,我一呼吸,右侧肋骨开始疼痛,我并不希望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购买一个“沪漂纪念物”,因为这样每看到她我都会想起那段时间的日子[1]。
上午,得知上海肿瘤医院停诊。
上海的面试
正好因为身体不舒服,同时也了解到黄浦区升级为中风险地区,甚至绿码变黄,就把闵行的某智能技术公司的Android面试给推掉了。
其他的消息也有看,但还没有去。
中午,根据群聊得知,广州路附近有一个安徽的胖子查出来了新冠的聊天记录。
网友的陌生舆论
之后她们看似像是提醒我说:
你每天跑辣么多地方,可要注意了。
我回答道,谢谢提醒,我马上出去吃个饭。
现在看来,这种看似好意的提醒,似乎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赶紧回家。
或许,陌生人的舆论确实有着“潜在的威力”(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键盘侠,吵来吵去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电影,例如日本的《新闻记者》中的一幕那样。
不过之前有一次我深夜回不了家的时候(当时还住在外高桥)/还有我在行知路和靠近大华三路看着¥1800的房子的时候导致深夜回不了家,她们和他们也总是在给我出主意,似乎确实是我特别敏感所致[2]。
谈到相机,便尝试在改地址。
至于具有叫我退货的网友[2],现在看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
“老实”的我也确实是这么去做了,之后回去就开始收拾行李。
其实我很佩服我的执行力,说走就走,得知相机无法更改城市(即使可以第二天就到)的情况下(我也尝试过去仓库,但目前2021年1月,仍旧不能去自提,想到我在做大学毕设时那个枕头我就失去是去淘宝直接取货的[3]。
我知道,这是上海这座城市在留住我的一些举措。
如果上海是一个长发的穿着黑色靴子的女性,我会对她说,我心领了。
当然,也不敢拥抱,出于我自己的道德。
但现在看,也要加一句,也还有遗憾和歉意。
回到了家,也许是曾经的深渊
打开微信,截了一个滴滴打车的屏发到家人群,评论了一句自己:“好惨”。
他们仍旧很长时间才看微信。
半个小时后,我乘上了公交,上了车,到了家,吃饭的时候,看到群里,我妈给我打了两次语音电话,我都未接听——这是怪他们没看微信呢,还是怪我没看手机,没给家人打电话让他们来接我[4]呢?
我迎合了我的家人,回到了南京。
这次回家,他们并不高兴,但我的亲戚高兴[5]。
说回我的家人
他们仍然不会沟通:在搭配好的泡面里总是添加晚上煮过的菜(这就不是原本的泡面了)说是为我好,多吃点蔬菜。
我当时就说,因为你不会表达(爱),所以我也不会沟通。
对我的控制欲
明天你就在家里呆着,歇一天,不要出门了。
我想摆脱你的管束。(我的生活)为什么要听你的?
我明天六点就要起床,之后去单位。你可能一觉睡到十点。
十点就十点吧,我也没有事。
我暂停了中断的电视剧,问你要吃什么。
但是是你问的。
以上则是我和我妈常有的对话。
关于一直在用的相机
我说,原本在上海我第二天就可以收到相机的,就从上海出发,可是现在从北京发货,周日才能到。
你旧机子就应该回收掉。相机有什么买头儿?
也可以不出吧。我说。
放家里又有什么用。
我爸说。
这两段对话分别是很尴尬的对话,在南京也是很常有的对话。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时间久了就会被“驯化”自然心理就会变的稀奇古怪,性格迁就他人,导致一些似乎可以让自己和她人产生更深一步的动作被自己觉得是“尊重”而难以实现,同时也一直得不到被认可被理解的人的爱[6]。
我早已认清了这个现状,所以这次回来,可能还会掉进这样的阴影里。
我这次真的是走的太急了。
关于我购买相机,我家人居然有一个可怕想法:
觉得那些有很好的摄影器材的人都是“耍大牌傍大款”,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圈子。
于是,我便用我的视野[7]来解释:
这不一定,这个话就偏激了,那些做手机摄影样片的就属于摄影圈里的人,只能说你看到的圈层没有我这么广。
你也可以到北上广看一下现在的生活环境,摄影都是很稀疏平常的事
买长焦敲代码也是为了融入更多的圈子看到不同的人与他们的"活法"
后来才得知,这种想法是来源于南京某著名主持人说的,也许确实断章取义了。
那些没来得及的事
- 没来得及好好的单独和领导吃一顿饭,
- 没来得及让朋友回清自己(当然我也不是这样的人)
- 没来得及拿到相机,或许自己可以见证一些事情…
现在,人在南京,都为时已晚。
等疫情得到控制,我还要回上海,去探望我的这些朋友,做这些没来及的事,说没来及说的话。
不过,等我以后再去上海,一定要带着自己的产品去,问问他们好用不好用,有没有什么建议,最后还可以作为我的“用户故事”。
是上海培养了我,让我在上周五给南京的亲戚过生日的时候,让他们看得出我的“肚子里有货”,让我的朋友,感觉我长大了。
原标题,一直对我好的上海,我却自己走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