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也许并不是很适合在这里写文章,似乎标题又已经修改了很多次。
趁着人多,拍了个1200不打烊书店的照片,索性就坐下来写一写。
主题并不是今天白天或是下午打算写的那般。
原拟定标题:1200的最后一个夜晚,现已成为段落其中一段。
最后还是保留了原来想写的第一段作为本文的Title好了。
我也开始似乎觉得,这篇文章是我对于现实发出的一篇“SOS”的求救信号,
最近也在找工作,并且重新混迹V站了。
每天没有那么多新闻
由于公司加速器的官网开发计划延期了,上级抽了段时间和我聊了聊这段空白期。
我持续关注科技行业,目前仅仅是根据我的RSS订阅进行筛选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搬运。
心里想着一心也原本想养成阅读RSS(没有稍后阅读)的习惯,现在看来真的可以实现了。
在和群里的人说的时候,因为之前的差评以及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平台对自媒体账号进行“大清洗”,所以就有人问我是不是洗稿,我说不是,事实也确实是点击跳转原文。
工作了几天之后,发现这世界上的科技领域其实并没有真的所想象的那么多的新闻。
高频公司
Apple、Facebook、Google,小米、OPPO、高通
说来说去也主要是这些公司,以及这些新闻:
- 苹果财报,苹果与高通和解;格力评级下降,
- Google将要举办2019I/O;
- Facebook F8大会,Zack需要在用户的隐私以及开发者们的数据做出“正确抉择”;
- 三星的曲面屏,蔚来查处了汽车自燃的原因……
写到这,不禁觉得我必须有更多的新闻源才行。
在AppleStore,正好有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和一位年长的老人进行着“学习”上的对话,这名年轻的女学生正在安利这未老年人“网易公开课”。
于是我问她们,你们有什么好的“新闻源”推荐,这名大三的女学生打开了他很少打开的FT中文网,可能看到那么多的未读:
也是同学帮她弄的,后面也就很少打开了。
她笑着说。
关于更多的新闻源
如果我添加了更多的新闻源,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阅读的固定源在工作上的妥协?
添加了原本自己看的很少的新闻源,现在却仅仅需要为了这份工作“能刷出更多的新闻”而降低自己的阅读质量,其实是适得其反的。
我最喜欢的Facebook职业动态页面
做了这行主要是进了公司之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使得我可以上Facebook,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我没有充足的互联网导致我不能干一些事情(尽管我依然没有用这个上过著名的黑底网站P**nHub)。
于是,我的Facebook就成为了我最为精确的更新我的履历的动态了,精确到日期。
因为我并不希望我的职业动态可以全部开放,Facebook给了我这个机会,尽管他也有广告风波,但不能顺着网线找到我也是非常令我喜欢的一点。
展示一下我最喜欢的页面,这个页面可以更新职业的是否可见性,但有的东西你是不需要知道的:
迎面的就是不可预见的空白期
这段时间所推荐做的兼职,仅仅是作为兼职,因为我这个阶段必须得找主要工作,以供应每天的正常开支以及思想层面的费用、一个人旅行的交通费以及到九月份的房租。
是否投大厂,或许焦虑症的治愈过程给了我答案,更多的还是需要磨练,虽然如果当时没有过度焦虑,一开始我的简历上就有很光鲜的简历,似乎一辈子干互联网都不用愁了。
可是我最近才开始至拯救自己的焦虑啊,希望为时不晚,也为时已晚,药物居然可以改变我的上进思维,已经是很可怕的事情了。
但我拒绝妥协,我依然修改着在我的产品北里微信公众号中作为用户的“发声”,甚至都在想象各大媒体转载我的文章,甚至标题是:
- 是不是下一个罗永浩?
- 总要有用户站出来发声,反社交垄断是否真的可以成为现实?
在文章出来之前,也仅仅是想象了,拖延症又犯了。
致敬伟大的焦虑
总觉得,焦虑症的药或把我给吃傻了,博客也输出的少了,或许是因为氟伏沙明片的缘故吧,每天似乎确实并没有什么可以想说的了,尽管之前一些文章,就可以写个至少一千九百多字。
我和群里的朋友说:
是不是吃傻了。
她说,不会的。
我也许希往如此。
我觉得最可怕的,就是找工作的时期对大肠没有那么多的渴求,渐渐的也很渴望去创业公司——那也是很多我的竞争对手最希望的结果,这样他们就又少了一个对手了。
设计群里的朋友问我,是不是脑子锈了,能去大厂还是去大厂。
这和我做的SCL90、焦虑以及强迫的检测结果同样:
强迫存在,同时又有自我的反强迫意识,导致会产生强烈的痛苦。
做检测表格、开抗焦虑的药
是否去大厂的渴求慢慢减弱,博客输出慢慢变少,和吃药[1]确实是有一定关系的:
- 我在焦虑吧中发帖,有人希望我停药,就慢慢变得不想动;
- 我在Facebook的群组里发帖,觉得吃药就是对现实的妥协,这话现在看一点不错。
你无法改变社会,就只有改变自己。
看来这药确实把我给吃傻了。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甚至不是很信任医生
相应的帖子图片[2]:
其实我就知道突如其来的强迫自己写文章,主题一定会带偏。
焦虑确实可以使人有动力,可以令人诉说一些不公,在1200bookshop,我看到了经典的豪威尔的《1984》——老大哥正在看着你。
不管怎么样,他都在看着你,以及真理部的存在,也好似真实存在。
再次向焦虑致敬
焦虑真的可以使人有动力去做一些事情,虽然可能尽管是烂尾,但这总好过没有开始。
昨天晚上和青旅的一个大三的学医的学生聊天,别人有驾照,开着共享租车准备载着我在凌晨一点的广州兜风,原本要约一个小师妹出来随便聊聊的。
随便聊聊,嗯,我的思维总是这么跃进,但这也是社会现实以及有能力的人的现实,尽管我是一直拒绝的——或许我的”本事“还不够多,但我慢慢的从今天和青旅的年轻女性义工一起去了黄埔的名不副实的创意园后,或许有所长进。[3]
但却依然焦虑着。
夜晚的灭灯的书店,与“消费区”
书店灭了一半的灯,似乎也不知道在五一假期里确实有这么多人在这里睡觉,而不是真的所谓的“不打烊书店”。
记得上午坐在正佳广场的1200书店里,因为做的是消费区(那里也没有免费区),之前都是不管的,但现在五一假期:
你好,这里是消费区,这里有菜单,是否需要来点什么,我只是提醒一下。
那为什么她们(这些小孩子)不走一定要(让)我走?
我硬刚着问。
他们是小孩子当然可以坐,这里是消费区,你需要来点什么吗,我只是提醒一下。
不过因为免费区都坐满了,也只能坐在消费区码字,似乎也终于没有人来管我告诉我这里是消费区了。
不过我现在知道,这一段原本在我之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应该有这一段的,药物真的导致我的文章质量下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所以我自觉的给这段添加了删除线。
一些其它想说的
写这篇的时间是凌晨,近3点,不知不觉希望可以带领自己重回到之前吃药前的输出状态,希望是可以做到的。
今天要从广州的体育西搬到滘口,所以自己起这样的一个“原拟定标题”也不无道理。
她(青旅义工)现在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不知道会不会来找我,或许我自己有情绪泛滥了吧。
突然想起来之前有一个人住过杨箕的旅馆、青旅里遇到雕刻队的人;
刚开始吃药的时候在豆瓣准备写过小说,以及和之前的同学倾诉了将近一个小时……
由于这不是日记,还是不在这里写好了,但是自由的是自己的博客可以稍稍提一下,让读者们知道我有经历了这些事。
1200的最后一个夜晚
其实写完了文章再过一遍的时候才发现这一段没有,现在补上吧,在上一段标题后面直接加上也不是很符合,但也可以,就太累了。
其实在发了朋友圈之前也觉得,这么写确实不合适,毕竟答应了之前那个学医的大三的业余做摄影的,以及义工说要到19号,于是让我想到一个网易云音乐用户给某一首情歌写道,为了押韵,什么词都可以写得出来,
写文章也是一样。
放上朋友圈和自己拍的照片。